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1的文章

大陸限電限產背後的大戰略

 最近從恆大風暴還有之前對阿里巴巴、螞蟻金服以及滴滴出行的整頓。接著又開始進入限電限產。隱隱的有感覺這其中似乎有一股乘著風走的計劃在進行。 目前中美對立,互相都想在各個方面把對方扳倒。很多美國企圖想用的手段多半是之前對付前蘇聯以及日本崛起的老招。對於中國來說,自然很輕易的見招拆招。 但是現在美國對於中國而言有個大漏洞存在,就是"通膨"。雖然通膨是全球性的,但是美國與中國不同的地方是美國是消費方,處於供應鏈末端,而中國則是供應鏈上游,兩者對於通膨感受是有很大差別。 供應鏈的上方對於原物料上漲感受比較明顯。但是消費末段則需要吸收整個供應鏈每個階段的漲幅,因此同樣是通膨,但是美國承受的壓力相對於中國而言是大很多。 這個大漏洞,無論中國是否看到,但總是往這個方向走。除非中國配合全世界開始壓抑原物料價格以及增產。反之順藤摸瓜硬搞下繼續限產,最後是否會朝向整個通膨的風暴? 無論如何猜,我覺得還是要設立一個觀察方向。 我認為美國因應之道,一個是美元不能跌,但是通膨無法剎車的時候,黃金又會上升。 美元要維持,利率要上升,QE要縮表。歐元也有相同壓力。但是資金供應收水又會造成流動陷阱。 所以目前應該做的是 1. 增持黃金 2. 觀察黃金 美元 人民幣走勢 特別是黃金走勢是否突然拉高,表示市場風險上升。但是美元跟黃金是對坐,比較有可能是黃金先走平後暴漲,而美元則是先拉高後暴跌。 3. 考慮投資通膨受惠股,包含塑化、造紙、原物料、食品肉品等。

塑膠鏡面拋光的秘訣

圖片
 最近想要把重機賣掉,開始從新整理被刮花的車殼。由於是越野車,所以車殼的材質都是ABS且沒有烤漆。 這種材料很有彈性,但同時也非常不耐刮。用一陣子之後,上頭都是各式各樣的刮痕。 之前我的GOGORO也曾經因為被刮到,試著重新打磨拋光。可是就是沒辦法拋光到像是剛買的時候這樣"亮亮"的。最後一定需要稍微打上一點蠟才能夠遮蓋最後一點點細微的痕跡。 期間嘗試過各種番號的砂紙,拋光劑等等都沒有成功。這次算是第二次嘗試,終於試出了一個最佳組合。我把心得整理如下。 粗拋的部分就不提了,網路上有很多,簡單的說就是用砂紙最粗到最細慢慢把刮痕磨到用手摸不出來。 我用的號數,如果刮得很深就從220或者150開始磨。這時候都是平面打磨機節省時間。我沒有中間的砂紙,所以接著直接跳到600號。這時候表面已經算是平整。 細磨的話我用1500跟2000號,不過說實話感覺不出兩者差異。但是這個步驟一定要加水,不然的話會毛毛的。 2000號應該是平常能買到砂紙的極限。接下來就是拋光劑做鏡面拋光。 這時候工具就換成電動手鑽+一寸的羊毛毯。配合水性8000號的研磨劑。這個步驟的重點就是"力道"跟"轉速" 壓得太輕或者轉速太弱都沒效過,太用力或者轉速太高都會導致表面有點融化的凹痕。大致上就是先擠一點研磨劑,然後把刷頭壓著開電,這樣一來研磨劑不會亂噴,再者力道也可以控制。 還有就是要噴點水,不然一下就乾掉,拋光的效果也不好。 至於轉速我就真的不清楚了,我用的是可調轉速的。我另外一隻用電池的反而轉太快。 最後補充一些資料。 常見的拋光劑還有青土 號數是#3000,白土次之#1500,最粗的是紅土#800。我是不太會用啦,乾乾的,感覺是要配水才行。

幾種常見材料針對遙控飛機單層列印結果(續)

圖片
 為什麼要寫第二集呢? 因為我把PLA+從225度提升到230度之後,發現的結果讓整個人混亂了! 印完之後手感居然整個提升上去,硬度跟PLA-ST 以及 Poly-Air沒有明顯差異,放到磅秤上樑整個重量也提高。 當然,原本225度列印時候結合不良的部分也有改善。而且最讚的是牽絲的情況並不沒有因為溫度的增加而增加太多。 而且最重要的是,PLA+,PLA-ST跟Poly-Air在硬度上面的差異真的不大。前一篇我還在講說Poly Air的硬度比PLA-ST好,這邊我還是得承認,在手感上可能還是受到心理作用影響。 我有試了一下盲測,說實話分不怎麼出來差異。恐怕得用更精密的工具做量化分析才有可能。 不過還是回到原點,如果差異不大的話,當然是選最便宜的用就好。而且重量也沒差多少,就不用在區分哪個部位用哪個材料。 結論: 很明顯的會造成這樣的差異是來自於材料的"流動率"。溫度越高,材料越軟,擠出越順暢,自然做出來的成品就會越重。在層跟層的黏合也會因為材料軟,所以貼得更緊。 至於PLA-ST有可能只是因為改變融化的特性,所以在215度就可以變得比較軟。在這邊,Poly Air用了230度後的重量還略輕於PLA+,也許提高一點點溫度也會再增加重量跟硬度。 另外一個結論是PLA+在線材上就印著建議溫度是205-225。但是實際上卻是230會有更佳效果。而PLA-ST則是最高建議215。 所以以後在使用上還是最好在測試過最佳溫度比較好。廠商建議的溫度未必比較好。

幾種常見材料針對遙控飛機單層列印結果

圖片
目前測試了5種,包括eSun 的 PLA+,PLA-ST,普通PETG,普通PLA還有PoliAir   關於硬度的"手感" PETG(38.6)g) < PLA(35.8g) < PLA+ (32.7g) < PLA-ST (37.9g) = PolyAir(36.5g) 相對重量比較的(PLA+為基準): PETG(1.1804) PLA(1.0948) PLA+(1) PLA-ST(1.1590) PolyAir(1.1162) PETG比PLA+重了18%,PLA-ST也重了15% 至於價格(NTD$) PETG($500淘寶 邁凱迪 RMB$68 運回台灣大概一捲$450-500),PLA(露天 價格忘記 含運費好像也快500吧),PLA+($600蝦皮),PLA-ST($1100蝦皮),PolyAir($1650歐洲直購) PETG 跟 PLA 幾乎是一樣,但是PETG彈性比較好,稍微軟一點,PLA則是脆一點。PLA+則是無論硬度跟彈性都比兩者略優,而且沒PLA這麼脆。列印品質也很好。 PLA-ST則是大勝,無論硬度跟彈性都很明顯優於其他三款,但是重量也最重。 最後一個測試的是PolyAir,真的沒想到,PolyAir印出來的品質非常非常接近PLA-ST。重量也接近,但是PolyAir輕了3%。我猜應該就是eSun針對PolyAir推出的對應材質吧。就跟PLA-LW vs LW-PLA一樣。 PLA+: 列印溫度225度,成品重量32.7g。列印品質不錯,但是層與層黏貼程度略差,猜想應該用230度或者235度列印會比較適合。 PLA-ST的強度跟硬度真的很讚,列印品質也很不錯。列印溫度為215度,重量37.9g可惜太重。 普通PLA則是垃圾,可能買的太便宜了,看起來溫度應該沒設定錯誤,但是列印品質超爛,充滿氣泡跟顆粒。這款線材也許放得比較久,但是都有很仔細做好脫水的工作。 PETG則是之前我常用的材料列印溫度260度,列印重量居然比PLA-ST更重,是38.6g。難怪之前飛機怎麼印都超重。 這家常用的普通PETG列印品質不錯,手感應度就是比PLA軟一點,有彈性一點。 結論是PLA+應該是最適合用於遙控模型上,PLA-ST則是某些特定需要更強壯的部位可以改用這個材料。像是翅膀或者機身一些比較不受力的部分則可以採用PLA...

LW-PLA Printing quality issue

圖片
  No solution, tested many times. Because the temperature at which LW-PLA starts to foam is around 230, PLA is already too soft at this temperature, so there is no way to solve the stringing issue. Unless the model is directly optimized for vase mode when designing. However, the surface quality is pretty good, and LW-PLA is easy to cut, so even if the surface is protruding a little, it can be easily cleaned off. 無解,測試了很多次。因為LW-PLA開始發泡的溫度都在230附近,這個溫度PLA都已經太軟了,所以牽絲的問題完全沒辦法解決。除非模型在設計的時候就直接針對可以使用花瓶模式列印最佳化。 不過表面的情況是還不錯,而且LW-PLA很容易切割,所以表面即使有一點突出都可以很容易清理掉。

Lw-PLA印製飛機模型-環氧樹脂霧化噴塗-強化實驗

 昨天突然有個靈感,我看過國外在Lw-PLA外層刷上環氧樹脂之後,強度可以加強很多。 但是製作複合材料過就知道,環氧樹脂太多會增加無謂的重量,所以才有各種抽真空以及去除多餘膠水的方法。 所以我想,如果能把環氧樹脂使用噴槍來塗的話,應該可以將厚度降到最低。 想了一下,最重要的是要把膠稀釋到可以使用噴槍的程度。 我使用的是複合材料用的環氧樹脂30分鐘型。本身就比較稀,再用酒精1:1稀釋,使用口徑0.8mm的模型噴槍配合空壓機。的確能夠順利霧化。 不過測試後發現,這種作法對於操作環境的汙染太驚人了。環氧樹脂本來就很容易黏手,用噴的雖然只噴了幾分鐘,就花了好幾倍的時間清理噴具。門把也弄得黏黏的。我預期如果大面積噴塗,時間更久的話,附近應該都換沾染上細粒的環氧樹脂。在完全乾燥前又很容易年灰塵,而且不易清理。乾燥後會更不容易清理。 至於模型,現在還沒乾,感覺上如果太薄的話,增加的強度也會有限。所以恐怕還是用刷子刷會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LONG-EZ installation

圖片
  Thanks the United States for donating 2.5 million doses of the Moderna COVID-19 vaccine to Taiwan Specification: Wingspan: 1200mm Weight (without battery): 950g Printing material: PLA File download: https://www.thingiverse.com/thing:4881634 I tried many settings of Lw-PLA , and two different brand (colorfabb and eSun), but there was no way to solve stringing issue. Unless the whole design is optimized for this material, Lw-PLA is not recommended. You can use PLA or PETG. I use 3Dlabprint's Poly-Air, which is also a type of PLA, but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optimized for single-layer printed RC aircraft. My experience is that its hardness and viscosity between layers are indeed much better than ordinary PLA. ***The plane has not yet been tested*** Due to COVID-19, Taiwan is currently in epidemic warning level of Level 3, and we are prohibited from public areas including the flight field. I have no way to test this model, so there is no guarantee that it will work properly. Need to ...

Long-EZ 組裝

圖片
規格: 翼展:1200mm 重量(不含電池): 950g 列印材質: PLA 檔案下載: https://www.thingiverse.com/thing:4881634 試了很多次Lw-PLA的設定,以及colorfabb跟eSun兩種不同的材料,最後都沒辦法解決牽絲的問題。除非把整個圖針對這種材料最佳化,否則不建議使用Lw-PLA。 你可以使用PLA或者PETG。我最後使用的是3Dlabprint的Poly-Air,他也是PLA的一種,但是在特性上有針對單層列印的遙控飛機做最佳化。我的心得是他在硬度跟層跟層之間的黏度的確明顯的比普通PLA好很多。 https://3dlabprint.com/shop/polyair-1-0/ ***飛機尚未試飛*** 由於covid-19,台灣目前處於三級警戒狀態,我們被禁止進入包括飛行場地在內的公共區域。 我沒有辦法測試這個模型,所以不能保證它會正常工作。 組裝前需要知道: 1. 我的模型是把骨架跟外殼分成兩個檔案,而不像市售的模型做成一個.stl檔案。所以切片的方法請先看這個影片: https://youtu.be/owgi07X3zd0 2. 印表機的設定。這個部分如果從來沒玩過3D列印遙控飛機的話可能會有點複雜,而且需要多次嘗試。可以參考下面這個教學影片, 3. 如果你從來沒有組裝過3D列印的遙控飛機,甚至連遙控飛機都沒玩過的話,請千萬不要嘗試。這個計劃已經是屬於高階玩家才有辦法完成的。我在設計之初,單純是我自己好玩,裏頭很多地方需要手工修改,並不如商業產品那樣完整。所以製作之前請千萬要有心理準備。 4. 組裝需要用到快乾膠跟快乾膠催化劑。催化劑很多人沒聽過,一下子也很難解釋,反正就去露天拍賣搜尋,買來用用看就知道特性。非常好用...讓三秒膠真的三秒就能凝固,而且非常堅固。 5. 下載檔案的命名原則: 這台飛機為了方便列印,所以切成一段一段列印。   frame-xx 機身,wing-xx機翼,hrz-xx水平翼,ele-xx升降舵,ail-xx副翼,hrz-xx垂直翼。clip是艙蓋的卡榫。xx是第幾節。結尾skt是骨架,suf是外殼。 副檔名.3mf是cura的project檔案,是用來參考設定。如果有-miro的話就是另外一邊。如果沒付上的話,就請用CURA內建的鏡射功能。 -all...